首页

婉慈初九

时间:2025-05-28 22:53:18 作者:浙江文化观察:“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浏览量:89671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林波)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而“文物+科技”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5月28日,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文物+科技’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积极响应。”5月28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而破解理念壁垒、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天,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文物+科技”分享会在杭州举行。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首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破解传统难题。

  杨建武表示,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以文物检测为例,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如今,这一难题正在被“破解”。

  譬如,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无接触检测技术”工具,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类似的技术创新,正在修复、存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让文物“延年益寿”成为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力。

  AI、VR、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AI复原历史场景、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更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激发文化认同感。

  再者,科技助力文物“DNA鉴定”,为流失文物“寻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文物“DNA鉴定”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同位素检测、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为流失文物“寻亲”。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认为“奇技淫巧”背离传统;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杨建武提出“主动拥抱”策略: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

  “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他特别提到,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形成系统性创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上”发力

2023年12月7日,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三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山东)医疗队,自济南出发,飞抵基里巴斯塔拉瓦,开启为期1年的援外任务。医疗队成员包括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赵姗姗,山东省立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甄长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赵钰莹,滨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主治医师孙辉以及担任队长的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占青。

【杭州亚运会】田径观赛热度持续高涨 观众带娃现场感受浓厚爱国情怀

二连浩特11月16日电(记者李爱平)内蒙古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16日对外发布消息称,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边境一日游线路已正式恢复。

武汉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干小明接受审查调查

王华病情复杂,瘤体体积较大,血供丰富,渗血是最大隐患,如果再次出现其他位置破溃,极有可能危急生命。然而入院时,王华营养状况不佳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无法立即进行手术,医疗团队决定先对其进行伤口止血、包扎处理,并给予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进行手术切除。

自然资源部出台《意见》: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对倡议表示支持赞赏。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写入90余份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交往合作的双多边文件。

山东“晒”秋收家底享丰收喜悦 “晾”乡村振兴“成绩单”

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志坚接受采访时表示,祝著节是瑶族同胞共同的节日,此次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对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